在成为成电学子之前,杜康睿就已经因为信息学省队选拔与成电结缘:“我们省队选拔在成电考的,所以入学之前我就来过这里三次了。”但也许这份缘分就是要延续下去,在省队选拔中,杜康睿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选拔失利让杜康睿暗自憋着一口气,誓要在大学重新证明自己。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之下,他以优异成绩进入下载伟德软件并安装。
少年人沸腾的热血让刚读大一的杜康睿勇闯ACM校赛,并最终力压众多高年级学长学姐斩获冠军。
后来的IEEEXtreme16.0全球第四、中国第一(全球top 0.082%),ICPC一金二银,蓝桥杯C/C++国家级一等奖等竞赛桂冠,逐渐弥补了他心中属于那个青涩少年的遗憾,也让他成为了校园里耀眼的竞赛达人。而在参与的众多竞赛中,对杜康睿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ICPC小米邀请赛及ICPC昆明站。
小米邀请赛上,发挥平平的第一轮几乎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失去了信心。第二轮不断流逝的时间与还未解出的难题似乎再一次指向了失去总决赛资格这一结局,但稳住心态的杜康睿决定再试一次,在倒计时两分钟时成功完成了解题。当他提起这次经历时,用“奇迹”来形容。
杜康睿(中)与队友朱铖昊、俞鹏云
比起小米邀请赛的惊心动魄,首次夺得ACM金牌的ICPC昆明站则是“意外之喜”。同样是难解的题目,这一次却没有“奇迹”出现。但得益于前期的努力,结果公布时他们发现自己恰好排在金牌线上,所有的紧张和焦虑瞬间转化为了喜悦和欢呼。杜康睿说:“大家都高兴坏了,全都跳起来然后抱在一起,立马拍了一张合照,这是最幸福的时刻。”
竞赛与杜康睿的联结之深,在许多命运的节点都为他指明了方向,也给他的生活注入前行的力量。省队选拔的失利让他学会了如何从挫折中站起来,如何乘着少年意气的东风扶摇直上。后来的经历又收获了队友的陪伴和支持,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庆祝胜利,在每一个挑灯钻研的夜晚携手共进。
在大学的前半段,晚上七点半之前,杜康睿总是待在图书馆,这是他在知识海洋里挖掘“宝藏”的探索时间:“上完课之后如果我有感兴趣的地方,我会拿着课本到图书馆去自己进行思考,或者在网上查阅更多的资料。”
课堂有限但知识无限,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杜康睿总是能瞄准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研究线性代数时,他不止步于公式的推导,而是努力从多个角度理解矩阵和算法的内在联系,他享受深入挖掘知识本质的过程。这种方法使他能够超越课堂的限制,自主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兴趣是杜康睿行动最有效、最持久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也延伸到了科研领域。
做科研的念头萌芽于高中时期,而对此充满兴趣和好奇的杜康睿在进入大学的前两个月,就翻遍了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名录,寻找那个能点燃他科研热情的导师。来到成电后,得益于学院的本科生进教研室URP计划,他了解到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顾实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有趣,便毫不犹豫地行动了起来。
初次与顾实教授交流,杜康睿带着满腔热血,也带着学术上的稚嫩。顾实老师并没有因为他尚且是“一张白纸”就拒他于千里之外,相反,他鼓励杜康睿先打好数学基础,再投身科研。顾实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激励杜康睿在学术道路上踏实前行。
在顾实老师的指导下,杜康睿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更领悟到了科研的精神。顾老师对学术的追求和品味,让杜康睿深刻理解到科研不仅仅是发表论文,更是对知识的不懈探索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杜康睿(右)与导师顾实教授在成杰答辩现场
但做研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当杜康睿真正沉入学术的海洋时,才触摸到了它原本的模样。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后,杜康睿开始投稿,这一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要更困难,他将之称为“重大挫折”。“祸兮福之所倚”,杜康睿并不认为挫折是一件坏事,这使他开始重新思考科研的意义及个人的规划,以更沉稳的心态潜入领域的更深之处。
最终,杜康睿以第三作者身份在NeurIPS 2024上发表论文《Spiking Token Mixer: A event-driven friendly Former structure for spiking neural networks》;其关注脉冲神经网络时间可变性的相关一作论文,在ICLR2025(机器学习领域三大顶会之一)接受专家审阅。
杜康睿在太子岭滑雪
成电四年 道路有曲折有坦途
杜康睿收获了满意的答卷
与更成熟的自己
在这里,他找回了竞赛的信心
他认为
今后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
并且对世界产生一些正面的影响
这就是对自己来说最大的成功